首页 资讯 正文

向下扎根 湖师大新闻学子用镜头聚焦社会现实

体育正文 11 0

向下扎根 湖师大新闻学子用镜头聚焦社会现实

向下扎根 湖师大新闻学子用镜头聚焦社会现实

2025年(nián)是湖南正式(zhèngshì)实施新高考第五年。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湖南于2019年4月正式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gǎigéfāngàn),于2021年高考启用“3+1+2”模式。

时光流转,当时的首届新高考考生,在今年(jīnnián)迎来大学本科毕业。作为新高考的“尝鲜(chángxiān)人(rén)”,他们当时经历了怎样的高考故事?在大学经历了学识积淀与视野(shìyě)拓展后,他们又有怎样的学习感悟想分享给现在的中学生呢?

“选科的过程让我感觉更(gèng)自由”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de)科目更(gèng)重要。”日前,清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大四学生易翔,分享了他的新高考选科心得。

△2021年晨(niánchén)视频报道资料图:易翔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易翔2021年毕业于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当年他被清华大学录取后,被视作“望城本土教育的小骄傲”。回想起自己读高中时亲历(qīnlì)的湖南省首届新高考,易翔直言:“选科的过程(guòchéng)让我感觉更自由,如果有自己相对不喜欢和(hé)比较弱的科目,就可以通过选科来(lái)避免。”

易翔从小喜欢看书,并且每次读到(dúdào)书里提到的数理概念或现象时,他都要想方设法去弄懂其中的原理。在望城一中,易翔也一直是同学们眼里(yǎnlǐ)“理科大神”一般的存在。但其实,他在新高考选科(xuǎnkē)的时候(shíhòu),也经历过纠结:“我读高一的时候,地理成绩一直很不错,所以我当时对于选地理还是选生物有点拿不定主意。”经过(jīngguò)综合考虑,易翔最终还是选择了(le)生物,组成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传统组织。

科目选定后,从高二开始,易翔见证了(le)同学们的走班(bān)教学新生活。他表示,刚开始大家都很新奇与(yǔ)兴奋,虽然他不用走班去上课,但(dàn)班上(bānshàng)有其他同学们要走班,也有其他学生到他们班来上课。在易翔看来,这样的上课模式有个特点:“就是往常我可能只能接触到班上的几十名(jǐshímíng)同学,走班教学之后,我可以接触到好几个班的同学,多认识了上百个朋友。”

易翔坦言,因为选择的科目(kēmù)都是自己喜欢(xǐhuān)的,学习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déxīnyìngshǒu),特别是物理和数学,做题也不会觉得枯燥。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个别同学对所选科目其实并不感兴趣,结果导致了成绩下滑。因此,他想告诉更多(duō)的学弟学妹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更重要。”

△易翔在大学里学习之外的(de)日常。

在清华大学,易翔更(gèng)感受到了(le)学习的多样性。在专业学习之外,他学会了游泳(yóuyǒng)、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也开始去看一些艺术展览(zhǎnlǎn)。现在,易翔已保研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继续他“个人有兴趣,国家有需要”的青春之旅。

“科目是自己选的(de),就特别想学好它们”

徐培海和徐培涛是一对来自(láizì)长沙的双胞胎兄弟(xiōngdì),大学四年他们(tāmen)分别在中南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就读。不过今年秋季,他们又将入读同一所学校,同时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新生。2021年高考结束后,潇湘晨报就曾对他们进行专访,通过新闻报道讲述了他们的成长(chéngzhǎng)故事。现在,这个故事有(yǒu)了新的续章。

△2021年潇湘晨报报道(bàodào)资料图:左为哥哥(gēgē)徐培海,右为弟弟徐培涛。

徐培海和徐培涛中学就读于长沙麓(lù)山国际实验学校。回忆起新高考,兄弟俩有同样的(de)感受:“得知(新高考)可以自己选科的时候,觉得对我们来说(láishuō)是(shì)一种机遇。”尽管兄弟俩都为具体选什么科目有过纠结,但他们还是表示“当时挺开心的”。

其中,哥哥徐培海率先确定了要选物理,并在高一一年的时间里关注自己每一次(yīcì)的月考成绩(chéngjì),最终选择了化学和生物。他介绍说:“高一的时候我(wǒ)们的成绩没有那么拔尖(bájiān),我的地理、思想政治和化学三个科目都不是特别好,我有种‘矮子里挑高个’的感觉。”

弟弟(dìdì)徐培涛则透露:“在哥哥影响下选了和他一样的科目,因为想(xiǎng)继续(jìxù)和他在同一个班级,也想将来我们能去同一个城市、甚至是同一所大学读书。”

选定了科目之后,兄弟俩开启了互相鼓励(gǔlì)与监督的学习(xuéxí)。与此同时,他们心里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三个科目是我们自己(zìjǐ)选的,就特别想学好它们。”在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加持下,他们的成绩不断攀升,直至携手走进(zǒujìn)高考考场。随后在那年秋天(qiūtiān),哥哥徐培海(xúpéihǎi)走进中南大学学习航空航天专业,弟弟徐培涛前往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读。

△徐培海(左)与(yǔ)徐培涛近照。

在大学里(lǐ),兄弟俩经常打电话或网络聊天,并依然彼此鼓励。弟弟徐培涛笑着说:“我隔空都能感受到(dào)哥哥的努力,因为很多次想给他(tā)打电话他都说在图书馆学习,他的认真也一直影响着我。”

现在,哥哥徐培海通过努力,考研“上岸(shàngàn)”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继续在航空航天领域深造。弟弟徐培涛则(zé)保研本校。他们将再次成为(chéngwéi)同一所学校的学生。

因为喜欢选择尝鲜(chángxiān)新组合

在(zài)2021年新高考时参加物理、生物、地理考试的何耀中,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le)“尝鲜”新组合。

目前(mùqián),就读于长沙理工大学(lǐgōngdàxué)、正专注于毕业设计的何耀中,高中毕业于长沙望城一中。说起当年的选科,何耀中记忆犹新:“觉得(juéde)选科的形式很新颖,对我们学生很友好,当时也是非常开心的。”他坦言,“选择生物和地理完全就是(jiùshì)因为喜欢这两个科目”。

△何耀中高二时参加望城(wàngchéng)一中校园歌手大赛。

让何耀中惊喜的(de)(de)是(shì),原本他以为自己(zìjǐ)选择(xuǎnzé)的是“小(xiǎo)众组合”,结果发现班里很多同学都选的是这个组合,在后面的学习中也不需要参加走班教学。同时他坦言:“这三个科目虽然都是出于我的兴趣选择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这些科目各有各的难,对我来说学起来都不是很轻松。”其中,生物对何耀中带来的学习挑战(tiǎozhàn)相对更大,因为他发现“生物的逻辑性比(bǐ)想象中强很多,不是传说中只要记背知识点就好”。尽管遇到了学习挑战,何耀中开心地说:“总体来说因为是自己选的科目,学起来更有兴趣。”

高考之后,何耀中根据自己的(de)高考成绩填报了长沙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gōngchéng)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并(bìng)顺利被录取。在大学里,何耀中发现专业必修课主要还是以物理学为基础,但也(yě)有个别必修课与化学紧密相关。刚开始,他在学习(xuéxí)这些与化学相关的专业课时觉得很难,他就要求自己按时完成作业,遇到不懂的地方(dìfāng)就查资料,最终也都顺利通过了这些专业课考试。

△何耀中在长沙理工大学汇报学生会工作(gōngzuò)。

学习之外,何耀中参加了学校的社团和学生组织,比如他(tā)(tā)曾是学院的学生会主席,爱好唱歌的他还加入了学校的阳光艺术团。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何耀中“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协调(xiétiáo)和管理能力”。

去年,何耀中在面临毕业选择时,也(yě)有过考研的想法。不过在刚进入大四(dàsì)的秋招时,他出色的表现为自己赢得了(le)中车株洲采购岗的offer。何耀中开心地说(dìshuō):“签了这个工作我很满意了,就没有再复习考研。”

结合自己的(de)学习经历与收获,何耀中(héyàozhōng)也认为:“新高考(gāokǎo)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让自己自由地选择学习科目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建议学弟学妹们首先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与擅长之处。”

“把人文素养打磨成自己(zìjǐ)的核心竞争力”

聂佳慧来自湖南沅陵,她(tā)是2021年首届新高考考生(kǎoshēng),也是2020年高考考生。没错,她当年选择复读,成为体验过(guò)两种高考模式的考生。

当时,聂佳慧的家人对复读有些疑虑(yílǜ),因为再考面对的将是(shì)充满未知的新高考。但她自己非常坚定:“再来一年,怎么也不会比第一次(dìyīcì)更差了。”

于是2020年夏天,聂佳慧走进复读班,开启新的高考复习,她选择了(le)历史、思想政治和地理组合(zǔhé)。

在自己的(de)考试(kǎoshì)科目没有变化的基础上,聂佳慧透露她最大的变化是(shì)学习态度变了:“高中时我很少主动去请教老师,复读那年我却(què)成了老师办公室(bàngōngshì)的‘常客’,特别是几乎每天都要找一次历史老师。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我也经常和老师讨论。”与此同时,数学成为聂佳慧迎接新高考的一大挑战。她形容自己当时的学习状态(zhuàngtài)时说:“我不停地做题,找老师哭诉,然后继续做题。”

在内心梦想的激励下(xià)(xià),在老师的鼓励下,聂佳慧(nièjiāhuì)坚持每天打卡学习,直到2021年高考前,她“看着练习册上满满的‘成’字,心里很踏实”。

那一年,聂佳慧考上(kǎoshàng)了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如愿前往北京读大学。在大学校园里,高中的政史地知识成为她的“最强助力”:“像《西方社会与文化(wénhuà)》等很多(hěnduō)课(kè),有高中知识基础就不觉得陌生。”

△聂佳慧读大学时参加(cānjiā)支教活动。

回看自己当年的新高考(gāokǎo)选科,乐于在不同领域探索的聂佳慧说:“新高考打破了文理(wénlǐ)孤岛。选科会影响方向,但并非限制。理科搭建世界的骨架,文科抚平(fǔpíng)灵魂的褶皱。”

目前,聂佳慧(nièjiāhuì)打算毕业后回到湖南,服务家乡建设。她想对现在的中学生说:“喜欢(xǐhuān)文科可以把人文素养打磨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锻炼洞察力、理解力和文字(wénzì)能力,一样能成为有为青年。”

潇湘晨报(xiāoxiāngchénbào)记者李楠 钟锦涵

“惟楚有 馥郁(fùyù)未来”高考特别(tèbié)系列报道由潇湘晨报、酒鬼酒联合出品。)

向下扎根 湖师大新闻学子用镜头聚焦社会现实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