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长618爆单少了,快递业称今年是“最有科技含量的一届”
史上最长618爆单少了,快递业称今年是“最有科技含量的一届”
史上最长618爆单少了,快递业称今年是“最有科技含量的一届”从去年8月(yuè)全面开启内河(nèihé)新能源智能船舶(chuánbó)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序幕,到今年(jīnnián)6月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182TEU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运输船正式开工,“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看济宁”,已经成为业界的一大共识。
我国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的(de)首次出海,象征着山东(shāndōng)制造正在向(xiàng)全球产业链高端跃迁。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的“山东样板”,正在“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济宁冉冉升起!
作为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的山东济宁,积极抢抓(qiǎngzhuā)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huángjīnshuǐdào)”优势,依托“港贸船产建融”现代港航全产业链优势,由济宁能源集团联合中集集团、宁德时代和武汉理工大学(wǔhànlǐgōngdàxué)等行业巨头,率先打造了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新能源船舶(chuánbó)制造基地,引领内河新能源船舶风向标(fēngxiàngbiāo)……
京杭大运河,常年通航里程877公里,是我国东部最为繁忙的内河(nèihé)航道,大宗商品沿着这条(tiáo)联通南北(nánběi)的水上物流大通道,被源源不断地运抵彼岸。
然而这(zhè)条“黄金水道”,同样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一方面,凭借着成本低、运量大的优势,内河航运在当下(dāngxià)我国综合物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在绿色智能大物流转型下,要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当前柴油动力(dònglì)占据主流(zhǔliú)的数以万计运河船舶亟需(jíxū)迭代,新能源船舶,注定要成为内河航运新势力。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船舶制造(zhìzào)行业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加大,逐渐形成绿色低碳化的(de)发展趋势,绿色智能转型升级正稳步推进。此前,我国已在长江多个航段开展了新能源智能船舶的示范应用项目,通过(tōngguò)实际运营(yùnyíng)和测试,验证了新能源智能船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以碳排放低、能耗(nénghào)低、能源管理(néngyuánguǎnlǐ)高效、运营成本低为特征的新能源船舶,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jīyù)。当前,内河船舶电动化正逐步从试验探索走向商业化运营。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内河航运的“第二黄金水道”,全段货运量约3.5亿吨,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18%,济宁(jǐníng)以南段已实现二级航道全覆盖,可(kě)通航2000吨级船舶,其中(qízhōng),苏北运河(徐州至扬州段)年货运量超3.25亿吨,煤炭、粮食等大宗货物占比超(bǐchāo)60%。
京杭大运河目前在营船(chuán)舶大多是老龄(lǎolíng)、高耗、低效船舶,加快新能源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已然成为新的“风口”。相关资料显示,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常年通航(tōngháng)的最北端,内河常年运行船舶达10000多艘,这些船只多属于(shǔyú)老旧杂散营运船,缺少标准化(biāozhǔnhuà)的规格。普遍存在船舶排放标准较低,污染严重,载重吨位较小等问题,而且船龄一般(yìbān)都在10年到15年以上,亟需升级换代。
其中,整个京杭大运河传统柴油动力(dònglì)船舶占比超90%,每千吨公里碳排放量达35kg,是铁路的近三倍(sānbèi),是新能源货车(huòchē)的七倍,来自碳排放的环保(huánbǎo)压力巨大。从(cóng)船舶技术来看,60%以上船舶船龄超15年,平均能效比国际先进水平低40%。截至2023年,LNG动力船占比仅为3%,电动船舶尚(shàng)不足1%,新能源渗透率整体偏低。
京杭大运河,正在(zài)呼唤“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整体来说,京杭大运河在货运量、港口效率和生态治理上表现突出,但受自然条件和区域发展差异制约,仍需通过数字化转型、航道升级和政策协同实现全线复兴。在航运业向绿色(lǜsè)、智能转型的大背景下,济宁正在积极探索(jījítànsuǒ)新能源船舶(chuánbó)发展路径(lùjìng),旨在打造全球新能源船舶标杆,引领内河新能源船舶行业风向标(fēngxiàngbiāo)。
中国(zhōngguó)纯电内河集装箱船
首次出海,坐标(zuòbiāo)济宁!
6月10日(rì),一个值得中国航运制造业铭记的日子,济宁能源集团新能船业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182TEU纯电(chúndiàn)动力(dònglì)集装箱运输船(yùnshūchuán)正式开工,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的首次出海。
中国纯电内河(nèihé)(nèihé)船的“首航”出海,是中国船舶制造技术迈向新高度的有力证明。长期以来,在国际船舶制造市场上,欧美等发达国家(fādáguójiā)占据着(zhe)主导地位,中国企业(qǐyè)更多的是扮演追赶者的角色。然而,此次新能船业与达飞集团的合作,彻底打破了(le)这一传统格局。这艘总长79.9米、搭载宁德(níngdé)时代电池系统的绿色船舶,标志着中国在纯电内河船舶制造领域已经拥有了与世界强国同台竞技的实力,也代表了“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的创新与引领。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航运业(hángyùnyè)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这艘纯电动力集装箱运输船每年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yuē)778吨,具有零碳排放、载货能力强(qiáng)、操控方便等特点,为达飞集团实现(shíxiàn)2050年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球航运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该船舶计划于2026年投入越南平阳省至盖梅港(méigǎng)的绿色航线运营,年运输量(yùnshūliàng)超5万标箱。
目前,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已具备2000-5000吨级内河新能源船舶批量化建造能力,累计签约船舶订单168艘(sōu)(sōu),其中紫金(zǐjīn)矿业集团坦桑尼亚项目船舶订单4艘,法国达飞(dáfēi)海运船舶订单1艘;开工建造新能源船舶90艘,已交付12艘。
同样(tóngyàng)在今年的6月11日,新能船业(chuányè)与济宁天河达海供应链有限公司成功签署四份船舶建造意向书,双方共同确定,由新能船业向天河达海供应链公司设计建造29艘内河(nèihé)新能源智能运输船舶。此次签约(qiānyuē),为新能船业拓展内河新能源船舶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新能船业全面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着力提高船舶生产的自动化(zìdònghuà)、智能化水平,加快(jiākuài)布局(bùjú)“气化运河”“电化运河”“氢化运河”新赛道。
逐鹿内河新能源(xīnnéngyuán)船舶新风口
当新能源汽车以“充电(chōngdiàn)5分钟(fēnzhōng)续航百公里”刷新认知时,新能船业正用另一种“能源魔法”重塑内河航运的效率边界。这家(zhèjiā)济宁能源集团旗下的创新企业(qǐyè)将集装箱式电源的 “闪电换装” 与船体建造的 “积木哲学”融入千年水道,让(ràng)传统船舶在绿色转型中迸发出新质生产力。
传统电动船舶(chuánbó)曾受限于充电效率与(yǔ)续航瓶颈,而新能船业创新的(de)新型能源(néngyuán)补给模式“船舶箱式电源换装”正改写这一困境。在梁山港与龙拱港的智能(zhìnéng)换电站,船舶可在15-20分钟内完成电池组更换。这种“即换即走”的模式,将船舶充电时间从8小时以上大幅缩短至半小时以内。
目前,新能船业主要推出了4种新能源船型,能够覆盖京杭大运河等各类内河航道的航运需求。其中,最大尺寸的90米LNG动力集装箱运输船(90系列(xìliè))主要负责长距离的货物运输,载重近(jìn)5000吨(dūn),续航里程约为2000km;而(ér)67.6米纯电动力集散两用船(60系列)则在济宁城区各港口之间进行(jìnxíng)货物短途(duǎntú)倒运,载重近2000吨,续航里程约为200km。
走进新能船业的数字化车间,激光切割机器人正精准地(dì)加工船体部件,重塑着船舶建造(jiànzào)逻辑。通过将船体分解为(wèi)标准化模块,分段(fēnduàn)式建造,实现船体、涂装、舾装一体化、批量(pīliàng)化作业(zuòyè),使造船周期缩短至3个月,材料利用率提升约15%。这种模块化生产模式,不仅将其年产能提升至240艘,更带动锂电、电力推进等配套产业集聚,形成完整的绿色航运产业链。
新能船(chuán)(chuán)业的(de)创新在生态与经济层面实现双重突破:首创船型(chuánxíng)通过技术成果集成,实现新能源动力、低阻力、船机桨(jiǎng)匹配、船体结构轻量化等4项突破,船阻降低6%,节能3%,自重降低5%,污染物(wūrǎnwù)排放量降低90%以上;纯电动力船舶则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经济效益方面,相比于柴油船,同等吨位的LNG船每百公里便宜300元,这意味着在长途运输中,船运公司能节省大量的燃油费用。结合京杭运河山东(shāndōng)段新能源船舶免费(miǎnfèi)过闸的利好政策以及国家补贴,更为新能源船舶的推广和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传统到现代化,新能源智能商品船的陆续到来,是内河(nèihé)航运发展的一项创新突破(tūpò),助推京杭运河航运步入电气化时代,掀起内河新能源船舶迭代热潮(rècháo)。
新能源船舶建造产业集群(jíqún)的“未来模式”
标准化(biāozhǔnhuà)船型+模块化技术+智能工厂
“标准化船型+模块化技术+智能制造(zhìzào)工厂(gōngchǎng)”,是造船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fāngxiàng),它将推动造船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目前(mùqián),新能船业正在全面(quánmiàn)打造(dǎzào)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着力提高船舶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布局“气化运河”“电化运河”“氢化运河”新赛道。
船型系列化方面,新能船业将在已(yǐ)开发的3种标准船型,即2000吨级、3000吨级、5000吨级的基础上(shàng),覆盖散货、集装箱等主流需求。标准化(biāozhǔnhuà)船型的设计(shèjì),将大幅缩短设计周期,相比以往定制船型,设计周期缩短了60%。以5000吨级散货船为例(wèilì),标准化设计使其生产效率提高了20%。动力系统模块化方面,设计可兼容天然气、甲醇(jiǎchún)、氢燃料电池的通用动力舱段,方便根据(gēnjù)技术(jìshù)发展和(hé)市场需求,对船舶动力系统进行灵活换装升级。这种模块化设计,将极大降低船舶动力系统升级的成本和难度,为船舶的长期使用提供了保障。
在供应链整合方面,新能船业将与本地船体制造、舾装件、发动机、电池(diànchí)、智能(zhìnéng)控制系统等配套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形成“1小时产业(chǎnyè)圈”。在产业圈内,企业之间的物流(wùliú)成本降低了25%左右,沟通效率大幅提升,生产周期也相应缩短。通过这种(zhèzhǒng)紧密的合作,确保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及时供应,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新能(xīnnéng)船业联合中国船级社、武汉理工等高校构建(gòujiàn)了产学研联盟,共建新能源船舶研究院(yánjiūyuàn)。研究院专注(zhuānzhù)于多燃料发动机、氢能储运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为企业(qǐyè)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目前,研究院已在多燃料发动机的部分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为企业的技术升级奠定了基础。
新能船业还将致力于(zhìlìyú)打造数字孪生工厂,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计-生产(shēngchǎn)(shēngchǎn)-测试”全流程数字化。数字化生产模式使交付周期将缩短30%以上,生产过程的(de)透明度和可控性大大提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在(zài)虚拟环境中(zhōng)对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借助 AGV、机器人等设备实现多船型混线生产,满足小批量定制需求。柔性生产线的应用,将大大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多样化需求的能力(nénglì),在不增加过多(guòduō)成本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未来10年,以济宁(jǐníng)能源集团(jítuán)为代表的新能源船舶建造产业集群,不仅将成为京杭运河绿色航运规则(guīzé)的制定者,还将向长江水域和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输出 “中国标准(biāozhǔn)”,为全球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济宁(jǐníng):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近年来,济宁能源(néngyuán)集团持续放大京杭运河“黄金水道”优势,一体推进“物流、贸易、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布局新能源船舶(chuánbó)新赛道,引领内河船舶制造“数智化变革”和(hé)绿色化发展(huàfāzhǎn),推进“气化运河、电化运河”步伐。
济宁,是(shì)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名字(míngzì)的由来,既因山而出圣人—孔子,也因水而得盛名—运河之都。济宁不但是京杭大运河(jīnghángdàyùnhé)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上的中枢,而且是漕运经济的中枢。济宁段(duàn)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水脊”。
济宁港,就坐落(zuòluò)在京杭大运河东岸,是山东省内最大的内河港口(gǎngkǒu),也是“北煤南运、南货北调、集装箱运输”的大型航运物资集散地。这颗(zhèkē)运河明珠闪耀千年,现在正以科技助力港口建设,整合港口产业资源,让不沿江、不靠海的济宁,已经(yǐjīng)成为内河航运的“绝对主力”。
京杭大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济宁段全长210公里(gōnglǐ),流域面积占(zhàn)全市面积的(de)70%以上(yǐshàng)。其航道里程规划达1100公里,占山东省内河航道总里程的80%,其中京杭运河(jīnghángyùnhé)主航道210公里,占京杭运河通航总里程的24%,具备 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通江达海的能力。
2024年,济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dádào)9666万吨,占(zhàn)山东内河航运的 77.1%,稳居全省港口第4位、内河港口第1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43.2万标箱,连续3年实现翻番增长。是(shì)全国内河36个主要港口之一,是京杭运河六大(liùdà)重点建设港口之一。
目前,济宁建有(jiànyǒu)梁山港、任城港、微山港3个亿吨级港口群。以梁山港、龙拱港等龙头港口为核心,济宁能源集团制定了“12326”发展战略(zhànlüè),大(dà)力发展新能源船舶制造等六大临港产业,加快建设(jiànshè)亿吨大港口、培育千亿大产业,努力实现港口、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rónghé)、协同发展,打造内河经济新廊带。
此外,济宁港还上线运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融汇(rónghuì)数易(shùyì)平台”,建设山东省首个内河(nèihé)智慧航运大数据中心,集成船舶调度、货物追踪、智能报关等(děng)功能。目前,仅在平台就已注册船舶4200艘、车辆6500辆,服务客户超 400家,实现了车、船、货、集装箱智能匹配、“一单制(zhì)”“一箱制”全程可视化服务。让港航运输变得智能、高效(gāoxiào)、透明。
借助京杭大运河,济宁(jǐníng)一跃(yuè)再跃,实现“三级跳”,成为(chéngwéi)交通强国的精彩诠释点。由河到铁路,由河到江海,由河到产业到城市,济宁在京杭大运河上“三级跳”,让“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明天变得更加(gèngjiā)值得期待。


从去年8月(yuè)全面开启内河(nèihé)新能源智能船舶(chuánbó)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序幕,到今年(jīnnián)6月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182TEU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运输船正式开工,“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看济宁”,已经成为业界的一大共识。
我国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的(de)首次出海,象征着山东(shāndōng)制造正在向(xiàng)全球产业链高端跃迁。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的“山东样板”,正在“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济宁冉冉升起!

作为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的山东济宁,积极抢抓(qiǎngzhuā)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huángjīnshuǐdào)”优势,依托“港贸船产建融”现代港航全产业链优势,由济宁能源集团联合中集集团、宁德时代和武汉理工大学(wǔhànlǐgōngdàxué)等行业巨头,率先打造了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新能源船舶(chuánbó)制造基地,引领内河新能源船舶风向标(fēngxiàngbiāo)……
京杭大运河,常年通航里程877公里,是我国东部最为繁忙的内河(nèihé)航道,大宗商品沿着这条(tiáo)联通南北(nánběi)的水上物流大通道,被源源不断地运抵彼岸。
然而这(zhè)条“黄金水道”,同样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一方面,凭借着成本低、运量大的优势,内河航运在当下(dāngxià)我国综合物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在绿色智能大物流转型下,要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当前柴油动力(dònglì)占据主流(zhǔliú)的数以万计运河船舶亟需(jíxū)迭代,新能源船舶,注定要成为内河航运新势力。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船舶制造(zhìzào)行业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加大,逐渐形成绿色低碳化的(de)发展趋势,绿色智能转型升级正稳步推进。此前,我国已在长江多个航段开展了新能源智能船舶的示范应用项目,通过(tōngguò)实际运营(yùnyíng)和测试,验证了新能源智能船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以碳排放低、能耗(nénghào)低、能源管理(néngyuánguǎnlǐ)高效、运营成本低为特征的新能源船舶,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jīyù)。当前,内河船舶电动化正逐步从试验探索走向商业化运营。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内河航运的“第二黄金水道”,全段货运量约3.5亿吨,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18%,济宁(jǐníng)以南段已实现二级航道全覆盖,可(kě)通航2000吨级船舶,其中(qízhōng),苏北运河(徐州至扬州段)年货运量超3.25亿吨,煤炭、粮食等大宗货物占比超(bǐchāo)60%。
京杭大运河目前在营船(chuán)舶大多是老龄(lǎolíng)、高耗、低效船舶,加快新能源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已然成为新的“风口”。相关资料显示,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常年通航(tōngháng)的最北端,内河常年运行船舶达10000多艘,这些船只多属于(shǔyú)老旧杂散营运船,缺少标准化(biāozhǔnhuà)的规格。普遍存在船舶排放标准较低,污染严重,载重吨位较小等问题,而且船龄一般(yìbān)都在10年到15年以上,亟需升级换代。
其中,整个京杭大运河传统柴油动力(dònglì)船舶占比超90%,每千吨公里碳排放量达35kg,是铁路的近三倍(sānbèi),是新能源货车(huòchē)的七倍,来自碳排放的环保(huánbǎo)压力巨大。从(cóng)船舶技术来看,60%以上船舶船龄超15年,平均能效比国际先进水平低40%。截至2023年,LNG动力船占比仅为3%,电动船舶尚(shàng)不足1%,新能源渗透率整体偏低。
京杭大运河,正在(zài)呼唤“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整体来说,京杭大运河在货运量、港口效率和生态治理上表现突出,但受自然条件和区域发展差异制约,仍需通过数字化转型、航道升级和政策协同实现全线复兴。在航运业向绿色(lǜsè)、智能转型的大背景下,济宁正在积极探索(jījítànsuǒ)新能源船舶(chuánbó)发展路径(lùjìng),旨在打造全球新能源船舶标杆,引领内河新能源船舶行业风向标(fēngxiàngbiāo)。
中国(zhōngguó)纯电内河集装箱船
首次出海,坐标(zuòbiāo)济宁!
6月10日(rì),一个值得中国航运制造业铭记的日子,济宁能源集团新能船业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182TEU纯电(chúndiàn)动力(dònglì)集装箱运输船(yùnshūchuán)正式开工,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的首次出海。

中国纯电内河(nèihé)(nèihé)船的“首航”出海,是中国船舶制造技术迈向新高度的有力证明。长期以来,在国际船舶制造市场上,欧美等发达国家(fādáguójiā)占据着(zhe)主导地位,中国企业(qǐyè)更多的是扮演追赶者的角色。然而,此次新能船业与达飞集团的合作,彻底打破了(le)这一传统格局。这艘总长79.9米、搭载宁德(níngdé)时代电池系统的绿色船舶,标志着中国在纯电内河船舶制造领域已经拥有了与世界强国同台竞技的实力,也代表了“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的创新与引领。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航运业(hángyùnyè)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这艘纯电动力集装箱运输船每年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yuē)778吨,具有零碳排放、载货能力强(qiáng)、操控方便等特点,为达飞集团实现(shíxiàn)2050年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球航运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该船舶计划于2026年投入越南平阳省至盖梅港(méigǎng)的绿色航线运营,年运输量(yùnshūliàng)超5万标箱。

目前,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已具备2000-5000吨级内河新能源船舶批量化建造能力,累计签约船舶订单168艘(sōu)(sōu),其中紫金(zǐjīn)矿业集团坦桑尼亚项目船舶订单4艘,法国达飞(dáfēi)海运船舶订单1艘;开工建造新能源船舶90艘,已交付12艘。
同样(tóngyàng)在今年的6月11日,新能船业(chuányè)与济宁天河达海供应链有限公司成功签署四份船舶建造意向书,双方共同确定,由新能船业向天河达海供应链公司设计建造29艘内河(nèihé)新能源智能运输船舶。此次签约(qiānyuē),为新能船业拓展内河新能源船舶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新能船业全面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着力提高船舶生产的自动化(zìdònghuà)、智能化水平,加快(jiākuài)布局(bùjú)“气化运河”“电化运河”“氢化运河”新赛道。
逐鹿内河新能源(xīnnéngyuán)船舶新风口
当新能源汽车以“充电(chōngdiàn)5分钟(fēnzhōng)续航百公里”刷新认知时,新能船业正用另一种“能源魔法”重塑内河航运的效率边界。这家(zhèjiā)济宁能源集团旗下的创新企业(qǐyè)将集装箱式电源的 “闪电换装” 与船体建造的 “积木哲学”融入千年水道,让(ràng)传统船舶在绿色转型中迸发出新质生产力。
传统电动船舶(chuánbó)曾受限于充电效率与(yǔ)续航瓶颈,而新能船业创新的(de)新型能源(néngyuán)补给模式“船舶箱式电源换装”正改写这一困境。在梁山港与龙拱港的智能(zhìnéng)换电站,船舶可在15-20分钟内完成电池组更换。这种“即换即走”的模式,将船舶充电时间从8小时以上大幅缩短至半小时以内。

目前,新能船业主要推出了4种新能源船型,能够覆盖京杭大运河等各类内河航道的航运需求。其中,最大尺寸的90米LNG动力集装箱运输船(90系列(xìliè))主要负责长距离的货物运输,载重近(jìn)5000吨(dūn),续航里程约为2000km;而(ér)67.6米纯电动力集散两用船(60系列)则在济宁城区各港口之间进行(jìnxíng)货物短途(duǎntú)倒运,载重近2000吨,续航里程约为200km。
走进新能船业的数字化车间,激光切割机器人正精准地(dì)加工船体部件,重塑着船舶建造(jiànzào)逻辑。通过将船体分解为(wèi)标准化模块,分段(fēnduàn)式建造,实现船体、涂装、舾装一体化、批量(pīliàng)化作业(zuòyè),使造船周期缩短至3个月,材料利用率提升约15%。这种模块化生产模式,不仅将其年产能提升至240艘,更带动锂电、电力推进等配套产业集聚,形成完整的绿色航运产业链。

新能船(chuán)(chuán)业的(de)创新在生态与经济层面实现双重突破:首创船型(chuánxíng)通过技术成果集成,实现新能源动力、低阻力、船机桨(jiǎng)匹配、船体结构轻量化等4项突破,船阻降低6%,节能3%,自重降低5%,污染物(wūrǎnwù)排放量降低90%以上;纯电动力船舶则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经济效益方面,相比于柴油船,同等吨位的LNG船每百公里便宜300元,这意味着在长途运输中,船运公司能节省大量的燃油费用。结合京杭运河山东(shāndōng)段新能源船舶免费(miǎnfèi)过闸的利好政策以及国家补贴,更为新能源船舶的推广和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传统到现代化,新能源智能商品船的陆续到来,是内河(nèihé)航运发展的一项创新突破(tūpò),助推京杭运河航运步入电气化时代,掀起内河新能源船舶迭代热潮(rècháo)。
新能源船舶建造产业集群(jíqún)的“未来模式”
标准化(biāozhǔnhuà)船型+模块化技术+智能工厂
“标准化船型+模块化技术+智能制造(zhìzào)工厂(gōngchǎng)”,是造船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fāngxiàng),它将推动造船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目前(mùqián),新能船业正在全面(quánmiàn)打造(dǎzào)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着力提高船舶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布局“气化运河”“电化运河”“氢化运河”新赛道。

船型系列化方面,新能船业将在已(yǐ)开发的3种标准船型,即2000吨级、3000吨级、5000吨级的基础上(shàng),覆盖散货、集装箱等主流需求。标准化(biāozhǔnhuà)船型的设计(shèjì),将大幅缩短设计周期,相比以往定制船型,设计周期缩短了60%。以5000吨级散货船为例(wèilì),标准化设计使其生产效率提高了20%。动力系统模块化方面,设计可兼容天然气、甲醇(jiǎchún)、氢燃料电池的通用动力舱段,方便根据(gēnjù)技术(jìshù)发展和(hé)市场需求,对船舶动力系统进行灵活换装升级。这种模块化设计,将极大降低船舶动力系统升级的成本和难度,为船舶的长期使用提供了保障。
在供应链整合方面,新能船业将与本地船体制造、舾装件、发动机、电池(diànchí)、智能(zhìnéng)控制系统等配套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形成“1小时产业(chǎnyè)圈”。在产业圈内,企业之间的物流(wùliú)成本降低了25%左右,沟通效率大幅提升,生产周期也相应缩短。通过这种(zhèzhǒng)紧密的合作,确保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及时供应,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新能(xīnnéng)船业联合中国船级社、武汉理工等高校构建(gòujiàn)了产学研联盟,共建新能源船舶研究院(yánjiūyuàn)。研究院专注(zhuānzhù)于多燃料发动机、氢能储运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为企业(qǐyè)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目前,研究院已在多燃料发动机的部分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为企业的技术升级奠定了基础。

新能船业还将致力于(zhìlìyú)打造数字孪生工厂,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计-生产(shēngchǎn)(shēngchǎn)-测试”全流程数字化。数字化生产模式使交付周期将缩短30%以上,生产过程的(de)透明度和可控性大大提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在(zài)虚拟环境中(zhōng)对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借助 AGV、机器人等设备实现多船型混线生产,满足小批量定制需求。柔性生产线的应用,将大大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多样化需求的能力(nénglì),在不增加过多(guòduō)成本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未来10年,以济宁(jǐníng)能源集团(jítuán)为代表的新能源船舶建造产业集群,不仅将成为京杭运河绿色航运规则(guīzé)的制定者,还将向长江水域和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输出 “中国标准(biāozhǔn)”,为全球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济宁(jǐníng):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近年来,济宁能源(néngyuán)集团持续放大京杭运河“黄金水道”优势,一体推进“物流、贸易、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布局新能源船舶(chuánbó)新赛道,引领内河船舶制造“数智化变革”和(hé)绿色化发展(huàfāzhǎn),推进“气化运河、电化运河”步伐。
济宁,是(shì)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名字(míngzì)的由来,既因山而出圣人—孔子,也因水而得盛名—运河之都。济宁不但是京杭大运河(jīnghángdàyùnhé)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上的中枢,而且是漕运经济的中枢。济宁段(duàn)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水脊”。

济宁港,就坐落(zuòluò)在京杭大运河东岸,是山东省内最大的内河港口(gǎngkǒu),也是“北煤南运、南货北调、集装箱运输”的大型航运物资集散地。这颗(zhèkē)运河明珠闪耀千年,现在正以科技助力港口建设,整合港口产业资源,让不沿江、不靠海的济宁,已经(yǐjīng)成为内河航运的“绝对主力”。
京杭大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济宁段全长210公里(gōnglǐ),流域面积占(zhàn)全市面积的(de)70%以上(yǐshàng)。其航道里程规划达1100公里,占山东省内河航道总里程的80%,其中京杭运河(jīnghángyùnhé)主航道210公里,占京杭运河通航总里程的24%,具备 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通江达海的能力。
2024年,济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dádào)9666万吨,占(zhàn)山东内河航运的 77.1%,稳居全省港口第4位、内河港口第1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43.2万标箱,连续3年实现翻番增长。是(shì)全国内河36个主要港口之一,是京杭运河六大(liùdà)重点建设港口之一。

目前,济宁建有(jiànyǒu)梁山港、任城港、微山港3个亿吨级港口群。以梁山港、龙拱港等龙头港口为核心,济宁能源集团制定了“12326”发展战略(zhànlüè),大(dà)力发展新能源船舶制造等六大临港产业,加快建设(jiànshè)亿吨大港口、培育千亿大产业,努力实现港口、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rónghé)、协同发展,打造内河经济新廊带。

此外,济宁港还上线运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融汇(rónghuì)数易(shùyì)平台”,建设山东省首个内河(nèihé)智慧航运大数据中心,集成船舶调度、货物追踪、智能报关等(děng)功能。目前,仅在平台就已注册船舶4200艘、车辆6500辆,服务客户超 400家,实现了车、船、货、集装箱智能匹配、“一单制(zhì)”“一箱制”全程可视化服务。让港航运输变得智能、高效(gāoxiào)、透明。
借助京杭大运河,济宁(jǐníng)一跃(yuè)再跃,实现“三级跳”,成为(chéngwéi)交通强国的精彩诠释点。由河到铁路,由河到江海,由河到产业到城市,济宁在京杭大运河上“三级跳”,让“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明天变得更加(gèngjiā)值得期待。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