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豚!五国专家南京江边考察邂逅“微笑天使”
看,江豚!五国专家南京江边考察邂逅“微笑天使”
看,江豚!五国专家南京江边考察邂逅“微笑天使”
“快看那(nà)边!那就是长江江豚!”6月8日,南京鼓楼滨江(bīnjiāng)段,几头长江江豚接连(jiēlián)跃出水面,水花翻涌,惹得船上考察团成员惊呼连连,纷纷举起相机留影。
这支国际考察团由中国科学院水生(shuǐshēng)生物研究所组织,成员来自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和缅甸,涵盖政府代表(dàibiǎo)和科研人员。他们此次来华,旨在实地调研中国在淡水小型鲸类保护方面(fāngmiàn)的经验(jīngyàn),尤其关注“极危”物种长江江豚的保护与城市共生实践。
“在城市的江面上看到野生江豚(tún),这太令人震撼了。”柬埔寨(jiǎnpǔzhài)(jiǎnpǔzhài)农林渔业部副国务秘书IM RACHNA表示,柬埔寨也有伊洛瓦底江豚,但生存状态岌岌可危,三年来仅增加二十头,“相比之下,南京的江豚保护(bǎohù)成效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们更加坚定(jiāndìng)了继续保护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的决心。”
据介绍,近年来,南京(nánjīng)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实施岸线生态(shēngtài)修复和空间管控(guǎnkòng),划设生态缓冲带(huǎnchōngdài),建设监测站点,并引入“5G无人机+水下声呐联动”的智能技术体系,实现了对江豚种群活动的实时追踪与可视化管理。
在实地考察后,考察团一行走进南京水生生物(shēngwù)科普馆,听取关于江豚(jiāngtún)监测、栖息地修复等系统介绍,并就保护经验开展深入讨论。在展馆智能监测演示区(qū),得知这套系统还能同步叠加气象、水文、噪声(zàoshēng)等多维数据,考察团成员们连连赞叹。
“无论是基础设施(jīchǔshèshī)建设,还是管理层面,南京都(dōu)有不少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此次活动中方专家代表、中国科学院水生(shuǐshēng)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介绍,淡水小型鲸类在亚洲多国水域面临共同(gòngtóng)挑战,而南京在生态系统修复、物种保护、公众参与(cānyù)方面的做法,具备典型参考价值。
活动结束之际,位于滨江段的“江豚邮局(yóujú)”意外“圈粉”。各类江豚主题的冰箱贴、环保手账、钥匙扣受到(shòudào)热捧,不少专家自掏腰包选购,准备带回国送给亲友和同事(tóngshì)。
“南京的经验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在于它将生态(shēngtài)理念贯穿到社会(huì)治理与公众教育全过程。”IM RACHNA表示,这种生态治理方式值得更多国家借鉴,“我想把(bǎ)这次交流之旅中学到的所有知识带回国,这一定会对我们今后(jīnhòu)的工作有所助益。”
短短数小时的考察之旅,让不少外国专家对城市生态保护的多维(duōwéi)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专家们纷纷表示,未来将积极推动与中国相关机构建立常态(chángtài)化合作机制(jīzhì),邀请南京专家赴本国(běnguó)水域开展技术指导,助力构建本土化的淡水小型鲸类保护制度体系。
新华日报·交汇点(jiāohuìdiǎn)记者 张洁茹/文 吴家俊/视频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